導讀: 定義:容災是指為了保證關鍵業務和應用在經歷各種災難后,仍然能夠最大限度的提供正常服務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系統計劃及建設和管理行為。
容災和災備的區別是什么?
不少剛接觸該領域的朋友面對容災、災備、災難恢復、容災備份、災難備份...這些名詞的時候,雖然知道這其實都是指的一回事,但是還是難免有些迷惑,到底哪個更準確?
首先,這些中文都是基于國際上通用的“Disaster Recovery”這個專業名詞得來,直接翻譯自然是“災難恢復”。我國頒布的相關規范標準命名如《重要信息系統災難恢復指南》、《信息系統災難恢復規范》。
然后我們一個一個的仔細看看它們的意思:
容災(Disaster Tolerance) Tolerance翻譯過來是忍受、容忍的意思。Disaster Tolerance在英文世界里用的并不多,在SUN Cluster的一份資料里有如下內容:
What Is Disaster Tolerance?
Disaster tolerance is the ability of a system to restore an application on an alternate cluster when the primary cluster fails. Disaster tolerance is based on data replication and failover.
翻譯:
什么是容災能力?
容災能力是系統在主群集出現故障時在備用群集上還原應用程序的能力。容災能力基于數據復制和故障轉移。
結合理解一下,容災是指災難來臨,我們的系統可以承受多少,包括:
是不是可以無視小型災難?(比如:網絡攻擊防范,硬盤故障等)
是不是能夠直接無縫切換到備用系統?(有無雙機等高可用設計?有無數據庫的同步系統?有無異地災備中心?)
是不是能夠在系統癱瘓后快速恢復?(災難前有無備份?災難發生后,備份能否恢復回來?能恢復多少?)
有無完善的組織、計劃及相關人員?(為各種災難場景提前做災備演練,提高災難來臨時的恢復成功率)
這些其實都是容災能力的體現。
定義:容災是指為了保證關鍵業務和應用在經歷各種災難后,仍然能夠最大限度的提供正常服務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系統計劃及建設和管理行為。
災難備份、災難恢復單從字面上理解,只能作為容災的其中一部分了。
學習BCM后,我們會更清晰的理解到,容災是個全面的工程,保障業務連續性是終極目標。這需要很多工作,不光是IT系統的建設。
關鍵詞標簽:海量存儲 文件存儲 分布式存儲 國產存儲 私有云 企業級存儲 軟件定義存儲